甜沫不甜,却是正宗的老济南味儿。一碗小米粥,添上豆腐、粉条、花生米之类,加些咸、香味的调料熬在一起,再来几根油条或者烧饼,堪称老济南早餐的标配。
明末清初,因天灾不断,战乱连年,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家田姓小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灾民互相传告,来粥鋪喝粥救命者增多。粥铺难满众求,便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和咸辣调料。灾民端碗盛粥前,见煮粥的大锅内泛着白沫,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就是田老板赈舍的粥。当时有一个落难书生,饥肠辘辘,食粥觉甜美无比,以为“甜沫”。后来书生发迹,来此再喝“甜沫”,无丝毫甜意,恍然大悟实为田沫,非“甜沫”也。于是题写“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
另一说法是甜沫最早叫“添末儿”,意思是粥做好了,再添上点粉条、蔬菜、花生、调料之类的“末儿”,“添末儿”就传开了,后来人们根据谐音雅化成了“甜沫”。
历史角落的真相,早已若存若亡,甜沫的身世,令人不由联想起明太祖与腊八粥的故事。而与许多乾隆南巡沿线的地方小吃一样,也少不了这位风流天子的痕迹。在甜沫的故事中,更是加上了另一位大才子——纪晓岚。据说乾隆君臣这次在济南邂逅了此时已成为名吃的甜沫,意犹未尽,对下了一副充满生活情趣的对联:“咬口黑豆窝窝,就盘八宝酱菜,可谓刚塞;”“吃块白面馍馍,喝碗五香甜沫,不算疵毛。”刚塞,很好;疵毛,差劲——地道的济南话。
对于乾隆君臣的济南话水平,我严重怀疑,但轻松诙谐之余,流露出一个文化黄金时代的自信。
在济南,作为早餐小吃,甜沫是上不了大席面的“地摊货”,做起来却也大有讲究。上品甜沫要用地道的龙山小米磨面,成粥喷香扑鼻。做的时候要“倒炝锅”,先煮粉条、花生、豇豆;再加豆腐皮、菠菜;放盐、五香面、胡椒面调味;水沸后加入小米面糊,边加边搅;最后将事先用葱、姜、大料炝锅的油倒入粥中,出锅即成。
老济南人都知道,和甜沫打交道,不用筷子和勺子。端着碗,顺着边儿,转着圈儿,无论是粥汤还是其中的花生、小豆或是粉条、豆腐皮,连吸带喝,一干二净底儿朝天!热气腾腾的金黄甜沫中有嫩绿的菠菜、透明的粉条、白色的豆腐皮、红色的豇豆,看上去色彩丰富,尝一口微咸略辣,闻起来五香浓郁。
清晨的街头巷尾,大家坐着马扎围坐在简易的桌子旁喝着热气腾腾的甜沫,用济南话说,那是“愣恣儿”。
传承三百年,慈禧褒奖的黄家烤肉
在章丘酒桌上,黄家烤肉和章丘大葱素来是必上美食,黄家烤肉和章丘大葱,卷在火烧里,号称是章丘一绝,也是章丘人用来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美食。
黄家烤肉的制作对于食材和工艺要求严格,通常用400度高温进行烧烤,这样烤出来的猪肉可谓“天下一绝”,皮酥肉嫩让人流口水。一头200斤的生猪烤出来之后,差不多就只剩下100斤了,水分和猪油都被烤没了,但新鲜出炉的猪肉却是酥脆。
传说早在元朝,章丘市黄家湾有一个姓黄的在朝中做武官,因打了败仗被贬回原籍。其随从中有一蒙古人经常点燃树枝烤羊肉吃,鲜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人。黄家因此受到启发,也经常烤肉吃,不过,因为此地世代养猪,主要是烤猪肉吃,而且是将猪肉割成块烤。到明朝末年,终于发展到用特制的炉子烤整猪和以烤肉谋生。因此,自明朝迄今,黄家烤肉已有300多年历史了。
黃家烤肉与“瑞蚨祥”的创始人——孟洛川、孟觐侯为代表的“孟氏商人”还有一段渊源。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的民族工商业渐有发展。“孟氏商人”结交了不少豪门显贵,也把黄家烤肉这种章丘名吃带到了宫中。据说慈禧太后吃腻了御膳房制作的各种山珍海味,偶尔品尝一回“章丘黄家烤肉”,但觉此肉肥而不腻,皮酥肉嫩,异香别具,回味悠长,便重重赏了孟洛川,传说还御赐给黄家一面铜牌,以资褒奖。
化腐朽为神奇,九转大肠改名记
猪大肠等“下水”(五脏六腑等),在外国人的心目中,很难与美味佳肴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它的怪味、油腻,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可我国的先民,素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术,而且烹调技术又十分发达,许多被视为“下水”的东西,经过他们多年的摸索、研究和精心制作,都变成了美味佳肴。
像人们所熟知的羊杂碎、溜肝尖、炒腰花、炒肝、羊霜肠、酱猪心等等,其原材料都是来自五畜的“下水”。其中鲁菜系列的“九转大肠”,更引人注目,至今还是山东菜的保留菜品。
此菜的主料是整段的大肠。在洗涤后,必须用肠套肠的方法,将整肠一层层套起来,大体套至八九层,全长可以约定缩短到5寸左右,才进行烹制,烹制时,用的调料一般有9种,同时须提锅转动八九次,才能使汤汁全部渗入肠内,因此称为“九转大肠”。色红而明亮味肥糯而不腻,酸辣甜香俱全。
据民间传说,“九转大肠”是在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济南九华楼饭庄的。九华楼店主姓杜,开了九家店铺,每个店铺的字号均以“九”字为首。“九”在中国文化中是个吉样数字,故而有“九五之尊”“九九归一”之类的说法。
九华楼当年卖的“九转大肠”只称为“红烧大肠”,菜名比较俗,也没有什么特色。一天,杜老板宴请宾客,席间上了“红烧大肠”这道菜,大家食后觉得菜黄的色、味、香、形都很好,而且肥而不腻,没有猪肠的那种怪味。只是名称太俗。在推杯换盏之中,一位喝得满面红光的老秀才站了起来,他知道主人对“九”字情有独钟,便说:“道家有‘九转仙丹”,天界有‘九重天”,神界有‘龙生九子,九华楼的‘红烧大肠不如称‘九转大肠”。不知店主意下如何?”杜老板听后,茅塞顿开,连忙说道:“我早有为‘红烧大肠改名的意思,只是一时半会想不出来。今日有仁兄点拨,一字干金,我不胜感谢。”于是,将“红烧大肠”更名为“九转大肠”。从此之后,许多经营“红烧大肠”的饭庄,都改为“九转大肠”了。
此菜为鲁菜传统保留菜品之一,不仅在山东,而且在京津、东北都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