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ory of fatty intestines with Jiangyou
 江油肥肠的故事
联系我们
话:13808304882 13708304882(微信同号)  邮箱:123456789@qq.com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泰山大道东段动力国际D座1605-1608

早在民国时期,江油县中坝场青龙街东南方的大河坝,摆摊设点叫卖者甚众。摊主将肥肠同猪血、心肺同烧,食客甚众,但多为劳力者或过往行商走贩。

1982年寒冬的一个早晨,中坝西门外靠近体育场路口边的一个简易席棚内,有人早早摆放好了几张小方桌和十多根长条板凳。凳子上坐满了要吃了早饭赶去上班的人们。他们每人手里端着一碗干饭一边往嘴里面刨着,不时又在桌子上的菜碗里面挟起一块块红烧肥肠来。时年五十余岁的饮食摊摊主老宋和他的家人正忙碌穿梭在长案桌和小方桌之间,为客人们舀饭端菜。长案桌上排放着十几个酸菜碟和小菜碟。热气腾腾的饭甑子里盛着雪白的大米干饭,蜂窝煤灶上的大汤罐子里正煨着滚烫的烧肥肠。

这是这个县城里在改革开放初期,做小生意最早的几家饮食摊之一。老宋的饮食摊格外独特,他是中坝最早一家专营烧肥肠的。

老宋和他的肥肠摊摊被人们叫做“宋肥肠”。因他烧制的肥肠好吃,远近慕名而来、知味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几年之后,“宋肥肠”这个名字便在江油县城被人们叫响了。

一方水土一美味 寻根究底知渊源

2009年,为江油弘扬了一道美食的老宋去世了。未曾想到,仅仅在他过世三、五年之后,以“江油肥肠”冠名的饮食店在江油、在川北、在四川各地不断出现。特别是近十年,江油肥肠店的数量已超过了200家,这还不包含本省各地和省外一些餐馆饭店推出的单个“江油肥肠”菜品。“江油肥肠”香辣滑脆、油而不腻,适合下饭或佐酒,若再兑一碗葱花醋汤,顿令食客口舌生津、胃口大开。

2017年7月,笔者作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内江范长江新闻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师生重走成兰路重温红色新闻实践活动顾问,与师生们从江油、平武、松潘行进到甘肃文县境内,在一家饭店的菜单上意外地看到了一道标名为“江油肥肠”的菜品。师生们虽然在江油已经吃过了地道的江油肥肠,但是在甘肃文县的饭店里面,仍然点了这道叫做“江油肥肠”的菜品。在省外的餐桌上,我品尝了两块味道还不算差的“江油肥肠”。

说起“江油肥肠”这道地方美食,这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老宋每天凌晨四点就起身,前往城郊生猪屠宰场买回新鲜的猪大肠撕油洗净,煮成六七分熟,待冷却后切成二至三厘米长的短节,放入油锅内干煸,并放入本地优质香辣酱、生姜、花椒、大蒜等调料,加高汤用小火慢慢烹制,然后赶早在七点钟前摆出小吃摊摊来。这道独具匠心烧制的可口菜品,不但迎合了那些快节奏上班人们的需求,而且满足了那个年代重口味的一大批食客。宋先生烹制红烧肥肠之前,江油还有没有专门以烹制肥肠菜品的知名的饮食店家呢?笔者通过查阅江油地方史籍和资料,从《江油商业志》一书中发现确有烹制肥肠的记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工商业者游明良先生曾经在中坝开店主营肥肠粉,把烧制好的肥肠浇在每一碗刚刚煮透的粉皮子上做佐料,这道名叫“肥肠粉”的可口小吃,当年也曾经一度名闻江油。

诗仙李白名天下 肥肠小吃誉全川

后来,江油人又相继开发了干煸、凉拌、卤制、清炖、粉蒸等肥肠系列,但仍以红烧肥肠最受食客青睐。今天的江油市,烹制经营肥肠在十年以上的名小吃老店已逾十家,有川罗肥肠、健民肥肠、小小吃肥肠、周肥肠、城边肥肠、无名肥肠、肥肠之家、刘留肥肠、太白肥肠、幺妹肥肠、小镇肥肠、伍肥肠、江油味道肥肠等,和最早开店的宋记肥肠店一样,味美可口,各有千秋。开在绵阳的家中味江油肥肠店与开在成都的七道堰江油肥肠店更是展示出江油肥肠走出去的今日风采。

央视海外频道曾专门对江油肥肠进行过宣传报道。据说,曾有一位在北京包工的江油籍老板,为款待贵客,空运四百多碗江油肥肠到京,一时被传为美谈。如今,肥肠已成为江油享誉川内外的一道地方饮食文化品牌,不论是城区的四星级酒店,还是遍布街头巷尾的餐馆、路边小店,都以肥肠为招徕。